音樂理論教育系

張小梅(副教授)

來源: 作者: 發布時間:2015-08-30 16:52:29 浏覽次數: 【字體:

d712aca4add2410da954c1393cb63d29.jpg

個人簡介

    張小梅,中共黨員,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,副教授。

    專業方向:民族音樂理論、音樂教育。現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、國際音樂教育學會會員、中國教育學會會員-音樂教育分會理事會理事候選人、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會員、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、廣西學校美育教學聯盟成員,為廣藝繼續教育學院中小學音樂教師高級研修班授課教師。

教育背景

    星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本科、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進修;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民族音樂學碩士研究生,越南國家音樂學院研習中越跨界民族民歌,2011年留校廣藝任教,2017-2018年中國音樂學院訪學。先後師從著名音樂教育家、民族音樂學家:謝嘉幸教授、陳玉丹教授、黃志豪教授、趙塔裡木教授、黎文全教授(越南)等。

研究領域

    跨界民族音樂傳承、民族音樂教育與美育、AI大模型數智賦能音樂研究等。

教學課程

    本科生《中西音樂史與名作賞析》《中國民族民間音樂》《廣西民族民間音樂》《中國民歌》《東盟歌舞音樂賞析》《東盟文化藝術概論》;研究生《音樂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》《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》,多次指導學生獲國家-省級-校級創新創業研究項目立項。

    科研教改項目:主持、參與國際-國家-省部-校級課題 23 餘項。

    主持在研廣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《數智賦能京族音樂傳承與跨文化共生研究》。

    主持結項1.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《田野音聲一中越跨界民族民歌傳承之比較研究》;2.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項目《音樂名作鑒賞課程融入東盟歌舞元素的教學創新研究與實踐》;3.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課程思政專項教研項目《<音樂史與名作賞析>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創新研究》等。

    參與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吉普森獎項目《教學生唱自己家鄉的歌一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》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《瀾滄江--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樂文化實錄》(完成)與《中國傳統音樂曲牌研究》(在研)等。

學術成果

    獨著《中國與越南京族民歌傳承比較研究》(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A類資助著作)。

    參與編著《中國民歌與戲曲》(中國音樂學院‘中國樂派8+1、思政+X”課程體系建設項目)、《京族獨弦琴藝術》。

    多篇論文在《中國音樂》《中國音樂教育》等期刊發表,《中越京族民歌傳承之比較研究》《古韻未泯·新聲急振:民族音樂在新時代的交響》《藝術教育音樂類課程研究》《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本土化研究》等。

獲獎榮譽

    科研獲獎近年在國家省部級比賽中8次獲獎,包括國家省校級一、二、三等獎。

    1.論文《中越京族民歌音樂形态比較研究》獲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五屆“學會杯”論文評選三等獎。并榮獲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優秀科研成果獎。

    2.《“以美育人”視域下高校音樂教育課程互融互動教學創新研究》獲第15屆“紅銅鼓”中國一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演論文組優秀作品:并獲第三屆新時代廣西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論壇一等獎。

    3.《互動·多元:中越京族民歌傳承的功能探究》獲第十二屆中國一東盟音樂周音樂論文征集評選榮獲三等獎等。

教學獲獎

    1.《東盟歌舞音樂賞析》課程獲省級多媒體教學比賽二等獎、校級創新教學二等獎;

    2.參與獲區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次、二等獎1次;

    3.獲校級教學突出貢獻嘉獎(2022年)。

學術交流·社會貢獻

    舉辦學術型音樂會和多次講座,近年開展中越田野調研19次,20餘次受邀參加國内外學術會議宣講。

    1.第一屆全國音樂教育實證研究學術會議《“以美育人”視域下高校音樂教育課程互融互動教學創新研究》(2024.10北京-中國音樂學院)。

    2.國民音樂教育大會主題發言90分鐘《美育+思政理念下紅色經典歌曲在音樂教育課程的運用》(2023成都)、《美育浸潤:“家鄉的歌”進校園工作坊》(2024上海)。

    3.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九屆年會學術研讨會《基于互文性理論的京族民歌傳承功能研究》(2024延吉)。

    4.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音樂教育國際學術研讨會《數智時代AI大模型賦能音樂教育學術研究新範式》(2024廈門)。

    5.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屆音樂教育大會《美育中國·東盟風情:高校音樂賞析課互融互動教學創新一以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為例》(2023杭州),并在成都參加“美育中國·2023年首屆傳統音樂進校園”高峰學術研讨會發言,緻力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音樂教育事業。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